熒光定量PCR的理論依據是什么?
更新時間:2022-01-11 點擊次數:1160
熒光定量PCR在反應中,引入了一種熒光化學物質,隨著PCR反應的進行,PCR反應產物不斷累計,熒光信號強度也等比例增加。每經過一個循環,收集一個熒光強度信號,這樣就可以通過熒光強度變化監測產物量的變化。從而得到一條熒光擴增曲線。熒光擴增曲線包括3個階段:基線期,擴增期和平臺期。
只有在熒光信號擴增期,PCR產物量的對數值與起始模板量之間存在線性關系,所以可以在這個階段進行定量分析。為了便于對所檢測樣本進行比較,在熒光定量PCR反應的指數期,需要設定一定熒光信號的閾值,一般這個閾值是以PCR反應的前15個循環的熒光信號作為熒光本地信號,熒光閾值的缺省設置是3~15個循環的熒光信號的標準偏差的10倍。
熒光定量PCR的理論依據是什么?
特定的待擴增基因片段起始含量越大,則指數擴增過程越短,當擴增速率趨于穩定后,則無論原來樣品中起始模板含量多少,擴增片段的含量通常是一樣的。理想的擴增結果:Y=X×2"其中Y代表擴增產物量,X代表PCR反應體中的原始模板數n為擴增次數;理論上PCR擴增效率為100%,PCR產物隨著循環的進行成指數增長,但實際上:DNA的每一次復制都不*,即每一次擴增中,模板不是呈2的倍增長;實際應為:Y=X(1+E)",其中E代表擴增效率:E=參與復制的模板/總模板,通常E≤1,E在整個PCR擴增過程中不是固定不變的。通常X在1~105拷貝、循環次數n≤30時,E相對穩定,原始模板以相對固定的指數形式增加,適合定量分析,這也就是所謂的指數期;隨著循環次數n的增加(>30次),E值逐漸減少,Y呈非固定的指數形式增加,進入平臺期。